产品详情
混凝加药系统是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,其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:
药剂储存:
将混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、硫酸铝等)和助凝剂(如聚丙烯酰胺等)分别储存于专门的药剂储存罐中。这些储存罐通常具有一定的容积,以满足一定时间内的加药需求,并能防止药剂受潮、变质。混凝加药系统流程
药剂配制:
根据原水水质和处理要求,通过计算确定合适的药剂浓度和投加量。
向溶解罐中加入定量的水,然后将药剂缓慢加入水中,同时进行搅拌,使药剂充分溶解,形成一定浓度的药液。例如,在配制聚合氯化铝溶液时,通常将固体药剂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,搅拌均匀,配制成浓度为 5% - 10% 的溶液。
药剂投加:
配制好的药液通过计量泵或其他投加设备,按照设定的投加量准确地投加到原水中。投加点通常选择在原水的进水管道或混合池中,以确保药剂能够迅速与原水混合。
计量泵的投加量可根据原水的流量、水质等参数进行自动调节,以保证加药效果的稳定性。例如,当原水的浊度较高时,计量泵会自动增加药剂的投加量。
混合反应:
投加药剂后的原水在混合池中进行快速混合,使药剂与原水充分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。混合时间一般较短,通常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之间。
随后,水流进入反应池,在反应池中进行慢速搅拌,使水中的杂质颗粒在药剂的作用下逐渐凝聚成较大的絮体。反应时间一般为 15 - 30 分钟。
絮凝沉淀:
经过反应后的水进入沉淀池,在沉淀池中,絮体由于重力作用逐渐沉淀到池底,从而实现固液分离。沉淀池的沉淀时间通常为 1 - 3 小时。
沉淀后的上清液即为初步处理后的水,可进入后续的过滤、消毒等工艺进一步处理。
污泥处理:
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含有大量的杂质和药剂,需要定期排出并进行处理。污泥处理的方法通常包括浓缩、脱水等工艺,以减少污泥的体积,便于运输和处置。
在整个混凝加药系统流程中,需要通过水质监测仪表实时监测原水和处理后水的水质参数,如浊度、pH 值等,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剂的投加量和系统的运行参数,以确保处理效果。
工作原理
混凝加药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混凝剂的化学作用。当混凝剂加入水中后,会发生水解和聚合反应,生成一系列带正电荷的水解产物。这些水解产物能够中和水中悬浮颗粒和胶体表面的负电荷,使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减小,从而相互靠近并凝聚成较大的絮体。同时,混凝剂还能通过吸附架桥作用,将微小颗粒连接在一起,进一步促进絮体的形成和长大,便于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分离。
应用领域
饮用水处理:用于去除原水中的浊度、色度、有机物、细菌等杂质,提高饮用水的水质。混凝加药系统流程
污水处理:在污水处理厂中,混凝加药系统可用于预处理、中间处理和深度处理等环节,帮助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、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,降低污水的化学需氧量(COD)和生化需氧量(BOD),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,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良好条件。
工业废水处理: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水,如印染废水、电镀废水、造纸废水等,混凝加药系统可根据废水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混凝剂,去除废水中的特定污染物,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。